通訊員 張凌 郭斌 崔海晗 全媒體記者 王世翠
近年來,襄州區積極發揮生態優勢,全面實施生態立區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好青山綠水、藍天白云,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書寫美麗襄州生態篇章,讓百姓盡享綠色發展帶來的生態福利。
留住鄉村之魂
實現鄉村振興,村莊綠化美化必不可少。在襄州區現代農業示范區,路面寬闊,邊溝干凈整潔。“綠化意識增強了,一到夏天,可以悠然地坐在樹底下乘涼,享受著生態鄉村的慢生活。”12月初,居住在示范區內的張家集鎮邵鵬村村民羅世政說,現在村路兩邊栽上了常青綠化樹,家家戶戶門前屋后還栽種了果樹。
以生態立區、綠色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為切入點,該區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按照“宜林則林、宜花則花、宜果則果”的發展方向和“抓點、帶線、促面”的工作思路,重點突出村組特色,與新農村建設、生態保護、鄉村旅游及古村落傳承開發等結合起來,實施因地制宜、科學的鄉村綠化美化工程,著力打造古樸秀美的美麗鄉村。
怎樣實現綠色發展?該區實施國土綠化三年行動計劃,以綠治臟、以綠凈村、以綠美村,計劃到2021年年底,全區1/3的村莊達到省級綠色鄉村標準,其余村莊全部建成市級綠色鄉村。截至12月上旬,第一批122個村的美麗鄉村補短板強弱項建設已全面完成,植樹40萬株,公共綠化面積達到96萬平方米,建設“小三園”19090個。
張家集鎮李營村種植冬青、楠樹、柳樹等2300余棵,喬木、灌木、草地相映成趣,綠化率達到95%。合理布局渠邊步道、文化廣場等功能設施,精心打造小橋流水、水清岸綠、人水和諧、親水宜居的美麗鄉村。
如今,在襄州農村,小景觀比比皆是,呈現出“村在林中、院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生態鄉村新畫面。
凸顯鄉村之韻
路相通,巷相連,裊裊炊煙美似畫;水清清,天藍藍,路邊樹上鳥翩翩……
梅花樹、紅櫸樹、雞爪槭……在雙溝鎮八里岔村的三葉園林襄陽苗圃基地,村民曾祥軍正忙著打理“七彩林”。
2018年,江蘇三葉園林股份有限公司投資4000多萬元,到八里岔村流轉崗地,建立苗圃基地。村民不僅可以獲得每畝500元的收入,還可以在基地打工。
雙溝鎮黨委書記劉雪飛說,在該基地的帶動下,陶王崗村、鄭張營村分別引進兩家園林公司,種植起水柳、五角楓、國槐等樹種,面積達1500畝。如今,316國道雙溝段已逐漸形成苗木生產扎堆、崗地平添林帶的美麗田園景象。
人居環境整治后,閑置地塊怎么辦?該區開出良方,積極探索出新路子,推廣“創新代種、利益共享”種植模式,扮靚美麗鄉村,助力鄉村振興。黃龍鎮黃溝村積極引進市場資本,撬動民間資本100多萬元投資綠化,采取“合作社50%+農戶40%+村組織10%”收益分配方式,植樹造林4800余株,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普遍鋪開,通村道路變成了綠色長廊。
創建綠色鄉村,共享宜居新家園。結合鄉村振興和人居環境整治,該區發動群眾參與村莊綠化,已有峪山鎮樊崗村、黃龍鎮丁灣村、伙牌鎮周家村、雙溝鎮劉大灣村和鄭張營村等30個村實現應綠盡綠,16個村被命名為“市級森林鄉村”。
夯實鄉村之根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村里的面貌一天一個樣,村民的生活一年勝一年。”11月27日,峪山鎮金寨村村民劉正義說,村居環境變美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往年需要外出務工才能達到的收入水平,如今不出村就能實現。
初冬的金寨村,一派繁忙景象。在位于該村的福睿源苗木產業扶貧基地里,工人們正忙著苗木作業,干勁十足。今年68歲的劉正義也是其中一員。作為金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同村里的十幾戶貧困戶一樣,成為福睿源苗木產業扶貧基地的熟練工。
該基地在做好自身發展的同時,按照“互聯網+公司+科研+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發展農戶社員486戶。該基地不僅帶動了當地苗木產業發展,也成為金寨村脫貧奔小康的綠色銀行,已形成造林綠化、園林景觀、珍品花卉、珍貴樹種、經濟林果多品種多元化發展的良好局面。預計到2023年,苗木產量將達260萬株,產值達2.6億元。
產業帶動,富民強村。伙牌鎮張伙村通過“三資”清理和土地流轉,收回山坡地300多畝發展苗木花卉產業,栽植雪松、紫薇等8萬多株。伙牌鎮周家村在農戶房前屋后種植棗樹5000株,成為富民新產業。
農村綠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日益凸顯,風景塑造的生態優勢正轉化為發展優勢,農民的生態飯碗越端越穩,實現生態美和百姓富和諧統一。
責任編輯:劉洋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