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游船。 全媒體記者 夏路 攝
特約通訊員 阮班明 鄧春紅 全媒體記者 夏路
群山疊翠、石奇洞幽、碧波蕩漾……素有“三十六峰”“七十二峪”“一百零八溶洞”之說的南河美景總是讓來訪者嘆為觀止。
南河鎮位于谷城縣西南部,因秀美南河穿境而過而得名。
聞名于山水,卻也困于山水。溝壑縱橫、路險田薄,南河鎮曾是谷城縣較為貧困的鄉鎮之一,全縣37個省級貧困村中,南河鎮占了8個。
多年來,南河鎮委、鎮政府以生態文化旅游開發為突破口,舉全鎮之力發展強鎮富民產業,帶領群眾逐步擺脫貧困。
嚴守生態底線
前些年,眼看著兄弟鄉鎮跑到前面,有人想利用南河這一泓碧水賺錢。有餐飲企業提出,投資引進游艇,打造南河“水上餐廳”;有企業提出,建設水產養殖基地……“想致富是對的,但危害環境的事不能干。”南河鎮黨委書記吳威說,鎮黨委成員統一認識,有損環境的項目,一概拒之門外。
依法拆除圍網養殖4萬余平方米,拆除違章建筑1萬余平方米……據該鎮黨政辦粗略統計,2015年至今,該鎮拒絕的項目超過40個,拒絕的投資總額超過1億元。“吃旅游飯,賺生態錢。”定好綠色發展基調的南河鎮,開始舉全鎮之力發展全域生態旅游。
圍繞山水構建景區、改善旅游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幾年時間,南河旅游得到快速發展。
2019年,南河鎮共接待游客4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億元,占全鎮GDP的15.5%;全鎮從事旅游業或配套服務產業的人員達到3350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983元。
國家級生態鄉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湖北旅游名鎮、省級文明鄉鎮、省級衛生鄉鎮、省旅游突出貢獻鎮等榮譽稱號接踵而至。
通過幾代人的努力,一個偏遠小鎮終于依靠山水資源蛻變成一個美麗又富饒的旅游勝地。
打造全域特色游
南河特殊地形地貌酷似長江三峽,有“小三峽”之稱。景雖似,但風情各異,南河鎮圍繞山水田園特色,打造全域特色游。
以田園風光為主的觀音溝村鄉村游,以農耕體驗為主的龍灘村鄉村游,以紅色文化為主的蘇區村鄉村游,以自駕、露營、探險為主的大谷峪村鄉村游,以三線文化為主的九里坪村鄉村游,以點帶面,以線帶片,輻射全鎮。
觀音溝村建成的旅游購物一條街上,所有旅游商鋪全部被設計成統一風格。微型農具、草鞋、獼猴桃、金絲皇菊、羊肚菌、烏雞、藥用牡丹等一批特色鮮明旅游商品受到游客們的喜愛。
據介紹,這些商鋪一樓作為商用,二樓則供貧困戶居住,這樣既解決了貧困戶安全住房問題,又彌補了南河旅游購物方面的短板,還解決了貧困戶就業問題,可謂一舉多得。
近年來,通過舊房改造,南河鎮先后建成古龍灘山莊、隆興居兩個規模大、標準高、有特色的星級農家樂,既不破壞山水,又解決了規模接待問題。
為進一步打響南河旅游品牌,該鎮連續多年舉辦省級書畫攝影大賽、帳篷節、千人游南河、旗袍秀、美食節等節慶活動,還定期邀請縣劇團與南河鎮共同舉辦南河船歌、竹竿舞、南河號子等演出活動。
此外,該鎮還注重推進文旅融合、農旅融合。在蘇區村,紅色革命陳列館、紅色文化廣場成為主題教育活動陣地,建成的紅心獼猴桃基地有力推進了農業觀光旅游發展。
目前,生態觀光、自駕露營、攝影采風、采摘游玩等各類主題游在南河鎮遍地開花。
轉變觀念奔富路
旅游業發展之初,群眾落后的生活習慣沒有跟上前進的步伐,房前屋后垃圾成堆,旱廁衛生狀況堪憂。
如何讓群眾自發改變陋習?該鎮多次組織群眾代表到浙江莫干山、河南重渡溝、十堰櫻桃溝等地考察,感受差距,使得群眾有了轉變生活觀念的想法。
在吳威的辦公桌上,有一本厚約3厘米的《南河鎮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已被翻得皺皺巴巴。“全鎮19個村都編制了‘美麗鄉村建設發展規劃’,7個旅游重點村編制了‘村級旅游發展詳規’,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也都在規劃中。”吳威介紹。
2017年以來,南河鎮通過爭取項目資金、整合扶貧資金等方式,投資8000萬余元提升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曾經的“光灰大道”變成漆黑的瀝青路,曾經的土坯房改建為白墻灰瓦小洋樓,千余個旱廁變為水沖式旅游公廁。
10月28日下午,南河鎮蘇區村的山谷中回蕩著優美的樂曲,襄陽市藝術劇院“紅色文藝輕騎兵”走進蘇區村,為村民們送上專業文藝表演。
“再唱山歌給黨聽,我把歌兒獻給你。”由村民自編自演的歌舞《再唱山歌給黨聽》登上了舞臺。
“就是要把咱老區群眾的精神風貌舞出來,把如今幸福的日子唱出來。”參加表演的蘇區村村民王艷勤高興地說道。
如今的南河鎮,天藍、地綠、水清,群眾的生活更是幸福滿滿。
責任編輯:蔣琦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