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鎮觀音溝村易地扶貧搬遷小區。
紫金鎮青灣村光伏發電助力脫貧。
群眾免費參與就業技能培訓。
10月底,記者來到谷城經濟開發區莫家河社區,與易地搬遷到這里的群眾交談。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這里居住環境好,交通便利,出門就能上班、賺錢,住得踏實。”
喬遷新居 過上好日子
當一個地方自然條件惡劣,“一方山水”養不活“一方人”時,易地扶貧搬遷便成為應有之舉。
“谷城屋脊”趙灣鄉的青龍山、韓家山、窯嶺等幾個村,位于南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這里禁止建設,安置點選址成了難題。加上這些地方平均海拔1300多米,交通不便,經濟收入低。如果僅僅從山上搬到山下,只能解決貧困群眾住房問題,脫貧難度仍然極大。
縣委、縣政府立足實際,采取跨區域搬遷的超常規方法解決這一難題。
2019年2月13日,趙灣鄉的134戶易地扶貧搬遷戶陸續告別大山,在100多公里外、縣城邊的莫家河社區安家,每戶分得0.2畝菜地,實行社區化管理。
起初,易遷戶在思想上還有顧慮。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從山區搬到縣城,山里人一下子成了城里人,很多人不能適應。
42歲的韓甫忠和妻子桂尚花多次在搬遷上遲疑:“半輩子都在深山老林里生活,雖然不富裕,但能填飽肚子。去了城里,我們一無技術,二無特長,咋生存都不知道。”
群眾的顧慮,干部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搬得出,更要留得住、能就業。
易遷戶搬到安置點后,谷城縣為他們舉辦專場招聘會,韓甫忠夫妻倆很快找到工作。韓甫忠在建筑工地干活,每個月有6000多元收入;桂尚花在縣城一家火鍋店上班,每個月能掙2600元。住上新樓房,找到新工作,韓甫忠和桂尚花的心定了。
為了讓更多搬遷群眾安心,谷城縣隔三差五在安置點舉行招聘會,不僅讓搬遷群眾安居樂業,還為他們提供施展拳腳的舞臺,激發創業就業內生動力。
現在,安置點內自主創業的市場主體達21家,不僅帶動34人就近就業,還帶動趙灣鄉山區農產品到縣城銷售。134戶易遷戶每家至少有一個穩定就業崗位,實現了住無閑戶、戶無閑人。
易地搬遷工作啟動以來,全縣的搬遷戶無一返回故土。
到2018年12月底,谷城縣已全部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目標,安置貧困戶4013戶7734人,建設任務完成率達100%。
實踐證明,這一創舉開辟了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穩定脫貧致富的新路子,為山區縣順利脫貧“摘帽”提供了精準有效的解決方案。
谷城因此連續3年榮獲“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產業帶動 致富路更寬
紫金鎮銅鑼觀村產綠茶,色澤清、口味綿、回香甘。茶葉品質上乘,卻因重重大山阻隔、缺少精深加工,藏在深山無人識。
村民一直種茶,卻賺不到錢。10多年前,銅鑼觀村100多戶農戶外遷了幾十戶,只剩76戶266人。
當脫貧攻堅的春風拂過,產業扶貧走進深山,片片綠茶成了農民們致富的“金葉子”。
縣委、縣政府牽線搭橋,湖北漢家劉氏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漢家劉氏茶業)董事長劉家國來到銅鑼觀,開始了扶貧幫困工作。一番走訪和調查,他的目光鎖定在了一座座茶山上。
漢家劉氏茶業在銅鑼觀租賃300畝茶園進行有機茶示范種植,并建立茶葉專業合作社,網羅全體貧困戶共同發展茶產業。“百企幫百村”行動啟動后,漢家劉氏茶業成了銅鑼觀村的定點幫扶企業。
幾年來,漢家劉氏茶業累計投入300多萬元,幫助銅鑼觀村改造和新建茶葉加工廠兩個,新增制茶設備50多臺(套),改造老茶園1000多畝,修建水泥路8公里、土路20公里。2019年,銅鑼觀村集體經濟純收入突破10萬元,100多名貧困人口擺脫貧困。
漢家劉氏茶業以“雨露茶園扶貧”為抓手,以8個產茶村為基地,輻射周邊9個鄉鎮、67個茶葉專業合作社、8144戶貧困戶。通過入股分紅、茶園返包、收購鮮葉、茶園勞作等方式,以茶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每年有兩百人在茶園務工,僅薪金一項,多的一年能拿三四萬元,少的也能拿六七千元。
因在精準扶貧上的突出貢獻,漢家劉氏茶業榮獲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先進民營企業”稱號。
2015年以來,谷城縣按照扶貧成效“看三代、管長遠”的要求,把解決貧困戶眼前生計問題和建設長期收益項目結合起來,因戶制宜、精準施策。全縣的省定貧困村、一般貧困村,村村都有特色脫貧產業。
在五山鎮九里崗村,村黨支部書記董章有算了一筆扶貧賬:如果把扶貧資金一分了之,戶均分不到1萬元,脫不了貧。但如果整合扶持資金建光伏發電站,那全村人就有了一個穩定的“金飯碗”。
為此,九里崗村整合資金48萬元,建起了光伏發電站。該發電站年均發電量為9.3萬度,賣給國家電網后村集體年收入可達7.3萬元。
太陽光也能賺錢,村民發展產業的熱情高漲。目前,全縣已在11個鄉鎮48個村建成52座光伏電站,建設規模5.688兆瓦,每年收入都在300萬元以上,已成為貧困戶穩定增收的主要來源。
通過實施生態保護享紅利,全縣每年退耕還林補償農戶900萬余元,發放生態護林員工資250萬余元,惠及149個村1361戶4376名貧困人口。
通過工業企業帶動,實現貧困人口“離田不離鄉,就近進工廠”,全縣200多家企業共吸納貧困群眾5000多人在企業務工,人均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
通過生態農業帶動,大力發展茶葉、油茶產業,實現“下山不離山,出門就掙錢”,帶動貧困群眾3.1萬人生態致富鼓腰包。
今日谷城,綠色生態產業基礎厚實,工業強縣帶動力強,電商產業拉動作用大,鄉村旅游十分火爆,有力保障了近2萬戶5萬人脫貧致富。
扶智造血 激發新動能
薛勇,25歲,盛 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早產導致腦癱,語言和行動能力受到一定影響。但是,天生的殘缺并沒有阻止他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他自立自強,好學肯鉆,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自家屋后的林地開辟了一條土雞養殖的脫貧路,成為全縣脫貧致富典型。
是什么力量激勵著薛勇?他說:“我是個殘疾人,如果沒有事業的話,會變成家庭的包袱、社會的包袱。所以,我不僅要做事,還要做成功。我要向大家證明,只要努力就能擺脫貧困。一個殘疾人能做到的,所有人都應該能做到。”
在相關部門的幫扶下,薛勇掌握了土雞病害預防治療技術,并建立微信群,無償傳授防治技術,幫助他人養雞致富。他主動加入谷城縣義工協會,通過幫助買雞苗、免費做防疫、幫忙售賣等方式,帶動了盛 、開發區及老河口等地群眾共同致富。
精準扶貧絕不是“養懶漢”,辦“免費食堂”。它是一根幫助貧困群眾改變命運的杠桿,而撬動杠桿的是貧困群眾的精神力量。
有貧困戶怕出力、思想僵化,該縣就想盡辦法不斷提升貧困戶的脫貧信心和發展動力。
在全縣開展“扶貧脫貧三十佳”評選活動,把發展好的農戶和精準扶貧對象集中起來,由發展好的農戶現身說法,講述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市場經營的技巧、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最怕就是人比人,“后進戶”認識到了“等、靠、要”將會永遠受窮。
近年來,谷城共組織貧困群眾3200人次到發展好的農戶家參觀學習,通過看同等條件、比發展現狀,看家庭面貌、比幸福生活,讓大家深受啟發。
這期間,貧困戶們有的自愿向村委會寫保證書,有的主動找村干部談論發展項目,有的找村干部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實際困難,有的主動申請易地搬遷。
有了“先飛”的意識,還得有“能飛”的翅膀。
圍繞讓每戶貧困戶掌握一條致富門路、每個適齡勞動力掌握一項增收技術的目標,該縣集中舉辦電子商務、畜禽養殖、果樹修剪、食用菌栽培等十多個類別的專業技能培訓講座。
一堂堂技術課送到了屋門口、稻場上,用得上、能管用的實用技術送到了貧困群眾的手上。在技能知識傳授的基礎上,授課教師、技術人員相繼走進田間地頭、農產品加工店廠,手把手教授貧困群眾生產、養殖技術。
從“輸血”到“造血”,該縣堅持扶貧先扶智、強縣先強人,出臺“兩免一補”“雨露計劃”等幫扶政策,全力幫扶貧困家庭孩子成長成才。
通過開展扶智“造新血”,全縣教育補助達16720人次。同時,該縣加大健康扶貧投入,政府全額補助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加大對“三留守”人員的關愛力度,為4090名農村“三留守”人員購買了意外傷害保險。
打破了“窮”和“愚”的惡性循環,“弱鳥”就能展翅高飛。近年來,谷城縣涌現出一批土生土長的“脫貧明星”,為廣大貧困戶自主脫貧樹立了榜樣。
走進五山鎮小星店村貧困戶劉春秀的家,處處都能看到她用不屈和勤勞與貧窮抗爭的痕跡。養豬、養牛、養羊、養雞、養魚、養蝦……凡是能增收的,她都干。她不識字、沒上過學,卻用日復一日的勤勞印證“肯干就有幸福生活”的樸素真理,改變了三代人的命運,帶領全家人和眾鄉親擺脫貧困、走向富裕。
在海拔1580米的趙灣鄉桃莊村,貧困戶易遠成種天麻、發展養殖業,只用兩年時間就擺脫了貧困、致富發了家,成為高山探路脫貧致富的一面旗幟。
責任編輯:劉洋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