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機勃勃的九里崗村 全媒體記者楊東攝
市委辦扶貧工作隊員到九里崗村一組貧困戶楊順兵(左四)家回訪 全媒體記者楊東攝
□全媒體記者童光輝
山崗連山長九里,縣級組織誕生地。
昔日的窮山僻壤,得益于黨的精準扶貧政策,如今生機盎然,正朝綠色幸福村邁進。
瀝青路鋪到家門口,房前屋后瓜果香;村東山水畫,村西田園詩;家家住樓房,戶戶汽車響……
8月下旬,記者實地探訪革命老區村谷城縣五山鎮九里崗村,被這里悄然發生的巨變所震撼。
從204到0
“清零了,我們終于清零了!”
2018年底,九里崗村摘掉了長期戴在頭上的貧困“帽子”,58戶204人全部脫貧,整村出列。
那一刻,16歲高中畢業就到村里工作的董章有落淚了。他現在是九里崗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
“沒有精準扶貧好政策,沒有市、縣、鎮各級工作隊的幫扶,沒有干群同甘共苦去拼搏,我們是走不出困境的。”董章有說。
2015年,襄陽市委辦扶貧工作隊進駐九里崗村,俯下身、靜下心,扎實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5年多來,駐村工作隊員換了一茬又一茬,幫助鄉親們徹底擺脫貧困的決心始終如一。
定規劃、籌資金,選產業、上項目,穩就業、促增收……一步一個腳印,干一件成一件。“日子越過越好了。”年過七旬的四組村民王興茂感慨地說。
脫貧,只是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步。九里崗村302戶1206人還要跟全國人民一道奔小康,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襄陽市委辦扶貧工作隊隊長付道金表示,脫貧不脫責任,工作隊將跟村里的干部群眾一起繼續奮戰,不實現目標不罷休。
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
2500畝山林、1463畝耕地、120畝茶園,加上2座小二型水庫,這就是曾經的省級貧困村——九里崗村的全部家當。
這里曾經是一片紅色的熱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李金銘、孟國夫等黨員在此建立了第一個縣級黨組織——中共谷城縣部委員會。
發展靠產業。在工作隊的幫扶下,村里建起了260千瓦的光伏發電站,年發電量26萬度左右,增收20余萬元。
村里的錢村民用。村委會為58戶貧困戶提供公益性崗位或臨時性勞動,及時發放報酬。錢從光伏發電的收益中支取。“不管錢多錢少,都給了我脫貧的信心。”二組貧困戶劉林森有了一定積蓄,開始養殖山羊,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有雄厚的集體經濟作后盾,有扶貧政策的激勵,有身邊典型的引領,九里崗村越來越多的人搞起了特色產業,養黑毛豬、土雞、蜜蜂、小龍蝦,種植大黃桃等。“一年掙幾萬元不是問題。”養豬大戶楊順兵說。
據統計,2019年底,九里崗村總資產超過2億元,集體經濟收入達22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萬余元。
從偏僻小山村到休閑旅游村
當前正是農田灌溉需要用水的時候,九里崗村整修的40口堰塘里水量充足,能保障500畝田地用水。“以前都是各家抽水用,現在村里統一調度,再也不用急得像猴子。”一組種田大戶孟澤明告訴記者,水是豐收的保證,沒有水就會絕收。
為了持續改善民生,不斷增強抗風險能力,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上狠下功夫。
修渠、鋪路、亮路燈,實施村莊美化、綠化、亮化工程,一個山水環抱、綠意盎然的休閑旅游村呈現在人們眼前。“6月份刷黑的路,每天晚上散步的人非常多,生意也火起來了。”四組村民余明清在路邊開了一家超市,以前路面破損不堪,行人稀少。這條長3.7公里的路是村里的主干道,刷黑后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也給余明清的超市帶來了更多人氣。
2016年落成的村委會新辦公樓,功能齊全,群眾來健身、打牌、看書都是免費的。旁邊就是村衛生室,全科醫生朱榮財耐心為患者看病、拿藥,反復叮囑怎么服用。
二組貧困戶李明祥偏癱,兒子在外務工,朱榮財風里來雨里去上門服務。“不收一分錢,樣樣都檢查,真是個好醫生啊!”李明祥說。
這幾年,村里安裝了184盞路燈,建成了全鎮第一個村級治安聯防視頻監控系統,改造了1座村級公廁和23座農戶廁所,95%以上的農戶吃上自來水,幾乎每家都通上了水泥路……“以往天天盼過年,能吃點好的,現在日日有肉吃、有酒喝、有娛樂。”78歲的貧困戶孟仕哲說。
責任編輯:王群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