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汪興根 王大興
近年來,保康縣堅持“生態立縣、綠色發展”理念,把發展藥材產業作為脫貧攻堅、鞏固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的治本之策,建立了以發展綠色產業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產業扶貧模式,把自然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多重效益。
8月的荊山,赤日炎炎,萬物競發。在保康的山巒、平地間,成塊連片的藥材基地郁郁蔥蔥,蒼術、白芨、柴胡、丹參……在陽光下茁壯成長,給山區群眾帶來豐收的希望。
馬橋鎮安家灣村黨支部書記向興和查看著基地里蒼術的長勢,心里盤算著馬上就可以采收的200多畝蒼術帶來的收益,不由得喜上眉梢。“每畝蒼術三年累計投資3500元左右,三年后襄陽欣禾豐農業有限公司訂單回收,畝產銷售收入可達15000元,畝凈利潤11500元。今年,村集體種植的10畝蒼術可實現15萬元的集體收入,200畝蒼術可為全村帶來300多萬元的銷售收入。”向興和說,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村里堅持集體帶頭、扶持大戶的原則,帶動農戶種植中藥材,穩步擴大中藥材種植面積。全村蒼術種植面積累計達到650畝,今年又新增20畝蒼術育苗基地,成為中藥材種植專業村。
保康種植天麻、茯苓、杜仲、銀杏等中藥材已有百年歷史,是全國中藥材資源大縣,也是2014年全國中藥材品種資源普查試點縣之一。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結果顯示,保康擁有植物類中藥材品種資源1078種。目前,全國中醫藥臨床常用的325個品種中保康就有231種,具有開發價值的道地品種68個。
近年來,保康把中藥材產業作為農業農村經濟的增長點和突破口來抓。在制定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中藥材種植技術培訓步伐的基礎上,突出基地建設,大力培植中藥材種植專業村、專業戶,著力培植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同時,突出產供銷配套服務,抓好技術指導,推動中藥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根植綠色山區,發展綠色產業。近年來,先后有湖北京豐公司、安國藥都中藥材種苗公司、神龍本草公司等一批企業入駐保康發展中藥材種植加工項目。其中,湖北京豐公司專門從事白芨種植加工,在黃堡鎮大坪村建設白芨育苗基地200畝,建設育苗大棚150個;在馬橋鎮橫溪村成立襄陽欣禾豐農業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保康道地蒼術品種,經過幾年發展,該公司已經走出一條內聯種植基地、外聯上市藥企的良性發展之路。
“2017年以來,公司在保康推行‘成藥企業+龍頭公司+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訂單式產業扶貧模式,得到了成藥企業、縣鎮村以及農戶的多方認可。”襄陽欣保豐農業有限公司、襄陽欣禾豐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曉介紹,以公司為龍頭成立合作社,吸納村集體經濟組織及村民入社,由公司提供種苗和全程技術服務,與社員及農戶簽訂回收合同推廣種植。同時,公司長期與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湖北中醫藥大學和山西藥科職業學院等單位合作,培養技術服務團隊,在田間地頭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
周曉介紹,公司先后在馬橋、寺坪、黃堡等鄉鎮流轉土地,推廣白芨、蒼術種植,建成150畝白芨大棚馴化基地、120畝蒼術育苗基地,年產8000萬株白芨種苗、3000萬株蒼術種苗,并建成2個產地粗加工車間。
“目前,公司已推廣種植中藥材蒼術7000余畝,帶動24個村680余戶農戶脫貧致富;已推廣種植中藥材白芨3000余畝,帶動27個村770余戶農戶發展產業。”周曉說,今后,每年將新推廣種植面積3000至5000畝,保證每個品種保有量在2萬畝以上,努力將保康打造成鄂西北生態中藥材供應重要基地。
目前,一大批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從事生產加工和種苗生產,通過“公司+基地+農戶”運作模式,已初步形成統一供苗、統一種植、統一產品、統一銷售的產供銷生產體系。截至2019年底,保康共有中藥材企業3家、專業合作社105家、家庭農場52家。良好的產供銷體系促進了全縣中藥材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綠色產業鼓起了山區農民的“錢袋子”,托起了他們的致富夢。
截至2019年底,保康中藥材種植面積16.23萬畝,其中,蒼術、白芨、柴胡等草本根莖類面積8.82萬畝,皺皮木瓜、杜仲等木本類中藥材面積7.41萬畝。全縣有152個藥材種植村,培育了馬橋、歇馬兩個專業化基地面積過萬畝的大鎮。其中,馬橋鎮成為“一鎮一品”鎮,全鎮發展藥材的村達到100%,藥材種植面積超過500畝的村30個,1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500戶,100畝以上的大戶38個。全縣全年藥材總產量達到1.1萬噸,實現藥材產業總收入5.6億元。
責任編輯:蔣琦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