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艾德雄)“今年母豬下了幾窩?賣了多少錢?還有啥困難?”7月9日,過渡灣鎮龍洞村村干部上門了解毛德新家的發展情況。
村民毛德新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扶貧政策支持下,成為村里仔豬繁育大戶,年銷售仔豬150頭,收入達15萬元。
盛夏時節,正是種植、養殖管理的關鍵時期。連日來,過渡灣鎮龍洞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員組成專班,深入田間地頭核實產業項目,了解夏管情況,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困難。“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龍洞村脫貧的最大短板是如何增加村民的收入。”龍洞村黨支部書記李世民說。
龍洞村平均海拔950米,距集鎮20多公里,是典型的偏遠高寒村,地無一畝平,發展產業十分艱難。
2018年,在扶貧部門支持下,村里建起50千伏光伏項目,一舉摘掉“空殼村”的帽子,但村集體收入仍然薄弱、項目單一。今年一開春,該村將荒蕪20多年的百畝茶園,進行去雜、修枝、施肥,當季收入達4萬多元。同時,村里把集體60畝土地承包給煙葉種植大戶經營,每年可分紅3萬元,村集體年收入有望超過12萬元。
由于地處偏僻,信息閉塞,龍洞村大多數村民固守一畝三分地,種著玉米、小麥等傳統作物,一直徘徊在貧困線上。“不管再難,也要把貧困戶的收入搞上去。”李世民說。今年以來,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挨家挨戶上門,因戶施策,幫助貧困戶謀劃產業。
在20公里外的倒座廟村,村干部為務工人員找工作而奔忙。據過渡灣鎮倒座廟村會計介紹,由于人多地少,全村常年在外務工人員達300多人,今年受疫情影響,不少人沒有找到心儀的工作。
今春,村干部把村民務工問題作為頭等大事來抓。通過點對點服務外輸轉移一批、鎮村項目建設消化一批、市場經營主體帶動一批、短期專業技能培訓一批、公益性崗位解決一批等形式,幫助務工人員找崗位。
來源:襄陽日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