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江 楊晨 特約記者 阮班明 全媒體記者 夏路
近年來,五山鎮堅持茶旅小鎮定位,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激發內生動力,幫助貧困戶實現由“扶”到“立”的轉變。
截至目前,五山鎮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604戶4384人中已脫貧銷號1590戶4349人。九里崗、黃山埡、黃峪鋪三個省定重點貧困村已全部脫貧出列。扶貧至今,全鎮共實施扶貧產業項目147個,受益貧困人口2500余人,占貧困總人口的57%;累計發放產業獎補資金364.05萬元,年均受益人口占貧困戶總人口的34%。
鄉情特色構成產業底色
五山位于谷城、丹江口、房縣三縣市交界處,因境內有馬鞍山、云霧山、百日山、邱家山、李家山五座大山而得名,以綠色為基調的生態產業是最大亮色。
一處茶鄉。五山境內有5.8萬畝生態茶園、茶場77家、專賣店38個、網絡銷售點198家、散貨銷售點1500多處,是鄂西北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和有機茶生產基地。
一個老區。以紅色老區黃山埡為中心,這里有參加過五四運動的北大學子胡進吾,有谷城最早的黨組織發源地九里崗,有革命烈士孟國夫、王希林等,是鄂西北一方紅色熱土。
一個龍頭。五山茶葉的龍頭——玉皇劍茶業有限公司是湖北民企百強和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19年被評為“中國茶葉企業百強”,玉皇劍品牌是中國馳名商標,產品曾榮獲國際博覽會金獎。
一個高度。五山境內另一個中國馳名商標——石花霸王醉,以“上好原酒、二十年窖藏、原汁灌裝”三大獨特工藝和70度無與倫比的獨特口感,榮獲“中國第一高度”美譽,其窖藏基地“中國生態白酒莊園”坐落在境內。
一方凈土。五山鎮森林覆蓋率82%,綠水青山,景色宜人,有中國最佳宜居村莊——堰河村、有“小九寨”——翡翠班河。這里文化底蘊深厚,茶文化、民俗文化、收藏文化、道文化交相輝映。
一個模式,即“五山模式”。從2003年開始,堰河村進行了一系列新農村建設探索,其實踐成果享譽全國,總結的《五山模式》叢書由人民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英文版本被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收藏,作為研究中國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樣本。
茶旅小鎮筑起產業品牌
地處偏僻,山多地少,資源匱乏,決定了五山鎮要發展只能另辟蹊徑。
五山鎮歷屆黨委、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發展綠色經濟,做山水文章。僅茶葉一項,從無到有,發展到如今年實現產值過億元,帶動戶均增收萬元以上。這些茶園絕大部分都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靠干部群眾用鋤頭、鐵鍬、十字鎬挖出來的。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五山鎮倡導綠色發展理念,提出“三個提升”,即關注生產,提升發展指數;關懷生態,提升環境指數;關愛群眾,提升幸福指數。
五山鎮堰河村從2003年開始實行垃圾分類,成為湖北第一個“綠色幸福村”。目前,全鎮“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運轉成熟、治理有效。
良好的生態環境催生了鄉村旅游。該鎮因勢利導,提出打造“最美茶旅小鎮”的定位,堅持著眼于茶葉、旅游兩大特色產業,全力發展茶旅經濟。按照“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民、產品變商品”的發展思路,聚焦產業優勢,以茶興旅、以旅促茶,大力發展鄉村旅游,2019年接待游客量近50萬人(次),旅游收入過5000萬元,戶均增收近3000元。
同時,油茶、蔬菜、瓜果、生態種養、林下經濟等特色產業也相伴而生,形成茶旅為主線,其他特色產業為補充的經濟模式,是“中國有機谷”核心示范區。
科學方法推進產業扶貧
對于精準扶貧,五山鎮結合實際,提出了“三扶”指導思想:重在扶業,要在扶志,久在扶人。以業為基,以志為根,以人為本,逐步實現先扶后立、變扶為立、由扶到立。
該鎮發揚咬定青山、艱苦創業、務實擔當、敢為人先的五山茶鄉精神,所有產業發展必須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在全域設計上,按照“四個山水”理念:總體布局顯山露水,交通道路依山傍水,產業結構保山護水,生態資源養山潤水,堅持把扶貧工作和茶旅建設同部署、同推進。
茶產業是這里的支柱產業。全鎮堅持把茶產業作為扶貧的最大支撐,在提升茶園效益、鼓勵茶園規模化發展的同時,以湖北玉皇劍茶業有限公司為龍頭,對鎮內70多家茶場進行整合,通過將茶農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茶葉鏈經營。通過把分散的農戶集中在玉皇劍旗下,最大限度整合資源,直接帶動近8000人就業,年人均增收萬余元。
靈活機動,堅持市場導向。在倡導群眾發展茶產業的同時,支持他們發展多種特色產業,政府當好“店小二”。經過幾年的發展,全鎮涌現出不少農旅結合新亮點,例如萬豐園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500余畝獼猴桃基地,總產值達到千萬元,帶動貧困戶近30人;何灣村的小龍蝦養殖基地500畝,年產值500余萬元,帶動貧困戶36人;下七坪村、黃山埡村、鄧坪村的食用菌規模達到80萬袋,帶動貧困戶105人,戶均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
責任編輯:劉洋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