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首席記者嚴俊杰 通訊員周浩 章王飛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2020年,這是一場決不能輸的戰役。
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這一戰異常艱巨。“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堅決完成好剩余脫貧攻堅任務。”市委書記李樂成在全市農村工作暨脫貧攻堅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要堅定不移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一鼓作氣全面落實精準脫貧各項任務。
襄陽上下凝聚起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磅礴力量,以行動作答,用實效說話,以擔當務實、敢打必勝的勁頭,誓要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和脫貧攻堅收官戰。
上下同心,把影響降至最低
經過多年接續奮斗,我市貧困人口已經從2014年的12.3萬戶37.5萬人減少到584戶1360人。“一方面,最后剩余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攻堅難度更大;另一方面,還有一些不穩定脫貧戶,因疫情有可能致貧的邊緣戶尚需加強監測,跟蹤持續幫扶。”市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楊富杰說,新冠肺炎疫情為我市脫貧攻堅工作帶來了一定挑戰。
疫情防控,刻不容緩。脫貧攻堅,不能停滯。
對外地返襄人員進行登記,為困難群眾送去生活和防疫物資,開展全民體溫檢測……全市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凝聚起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
與此同時,市扶貧辦立足疫情防控大局,結合襄陽實際,起草了全市2020年脫貧攻堅工作要點、全市脫貧攻堅責任清單和工作寫實制度、全市脫貧攻堅“回頭看”工作方案、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和應對措施等文件。
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也正是春耕備耕的重要時節。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農時誤不得。
在宜城,70多萬畝小麥早在3月5日前就基本完成了除草和追肥等相關工作。“疫情期間,我們都是加勁工作,不僅要種好自家地,還要幫助別人搶抓農時備春耕。”宜昌市小河鎮八家洲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唐明濤說,疫情防控期間,他們幫助周邊的留守戶、貧困戶和缺勞力戶開展飛防、機種、機插等農業生產服務,免費幫助困難戶飛播防治田地400多畝。
保康縣是全國重點產茶縣,是省定國家級扶貧縣,茶葉是實現農民增收、精準扶貧的主導產業。
為了搶抓茶葉移栽黃金季節,保康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茶葉種植專家王后福在家編寫種茶資料,并通過8個鄉鎮茶葉技術服務微信群開展線上指導,共培訓茶農和技術人員達8000多人次。
為確保脫貧攻堅各項措施取得實效,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還強化各縣(市、區)“四大家”領導的包保責任,落實鄉鎮黨委書記和駐村幫扶單位主要負責人的目標責任,對有剩余貧困人口的行政村做到市級領導重點攻堅和縣級領導包保全覆蓋,進一步推動工作任務落實。
積極行動,讓生活恢復正常
2月24日,我市下發通知,要求扶貧工作隊在搞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統一調度下,參與駐點村的疫情防控工作。
與此同時,市扶貧辦也要求“駐村工作隊就地轉為疫情防控工作隊”。
3月上旬,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用兩天時間,通過無人機完成保康縣犇富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0.1平方公里的改擴建工程地形勘測任務。該局駐村扶貧工作隊負責人姚明強介紹,地形勘測的同時,他們還進村入戶登記信息,幫助外出打工人員做好登記,做好對接。“僅縣、鄉兩級工作隊就有4890人下沉村組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市扶貧辦副主任程建勝表示,2750支扶貧工作隊積極開展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
據了解,扶貧工作隊到崗后,嚴格落實“五天四夜”工作制,同鎮、村干部和貧困戶就完成年度產業扶貧項目開展“四方會商”,分析項目建設中的困難和問題,研究制定具體措施,協助復工復產。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市51個貧困村的49個合作社共計581.97噸農產品滯銷。此外,涉及42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滯銷農產品還有1277.51噸。
針對這一情況,我市加快扶貧產品認定。按照市場主體申請、縣級扶貧部門認定、省市級扶貧部門復核、國家審定及公布的程序,7個有扶貧任務的縣(市、區)形成了第一批扶貧產品目錄,36家供應商的產品經過認定。“通過以購代捐、定向采購等方式,優先采購扶貧目錄產品及貧困戶自產產品。”市扶貧辦工作人員李向樂表示,通過這些方式,積極推進消費扶貧。
疫情期間,省級貧困村棗陽市七方鎮曹營村的胡蘿卜滯銷,得知這一消息后,棗陽市委政法委幫助該村拓寬銷售渠道,3天銷售胡蘿卜近7萬斤。襄州區人社局組織干部主動認購程河鎮埠口村滯銷蔬菜4000斤,解了貧困戶的燃眉之急。宜城市王集鎮的30多家蔬菜合作社、2500多個“蔬菜經紀人”,攜手幫助當地居民將10.5噸積壓蔬菜銷往廣東、福建等地。
除了線下銷售,我市還積極引導貧困地區加強與扶貧832平臺、中國扶貧網、淘寶網等網絡平臺的對接,打通扶貧產品線上銷售路徑。老河口市委書記張學林、棗陽市市長武義泉、保康縣縣長馮云波等縣(市、區)領導紛紛“觸網”直播,為當地帶貨。
據了解,截至4月底,全市已實現銷售扶貧農產品3205噸,解決了貧困戶、帶貧企業和合作社等扶貧農產品的銷售需求。
復工復產,讓發展加快步伐
受疫情影響,人員流動受阻,困難群眾無法外出打工就業,存在返貧風險。“抓緊發展扶貧產業,讓困難群眾有更多就近就業機會。”市委副書記、市長郄英才指出,脫貧攻堅一刻不能耽擱,要認真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帶來新的挑戰”,將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降到最低。
開展“點對點、一站式”返崗復工服務,開展線上線下就業扶貧培訓,落實吸納獎補和交通補助……我市通過各種方式促進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脫貧。
峪山鎮黃灣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周善虎過去靠外出打工補貼家用,而今年,通過家門口的招聘會,他在本地就找到了稱心如意的工作。
人社部門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市共組織專車、專列1436輛(列)“點對點”運送農民工4.07萬人;開展就業扶貧大篷車進村“三聯三送”活動31次,提供崗位44106個,實現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771人次;針對就業特別困難人群開展托底安置,目前已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勞動力1841人。
據市扶貧辦統計,我市就業安置與去年相比,增加了9個百分點,目前襄州、保康、老河口、棗陽的就業需求已經全部對接完成。
3月6日,市委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在滿足疫情防控條件的前提下,有序組織相關加工企業復工復產。
在老河口市袁沖鄉,1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入紀洪村扶貧創業園內的扶貧車間工作。
在襄州區,2020年第一批28個產業項目的1162萬多元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已發放到位,貧困戶正在發展起壟花生種植、稻蝦養殖、艾蒿種植等一系列產業;在南漳縣,189個產業項目通過初步審定,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村產業發展項目36個、易遷集中安置點產業項目153個,能夠帶動有能力、有意愿的7359戶貧困戶穩定增收。
截至3月底,全市35個扶貧車間、扶貧工廠已經全部實現復工復產,1325個扶貧項目也已全部啟動實施。“這次疫情大考帶給我們最深刻的感悟就是不要怕困難,齊心協力,共克時艱!”副市長張叢玉表示,只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雙勝利”的目標就一定會實現。
責任編輯:黃文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