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進一步推進“攻堅年”活動深入開展,全市各地各部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采取工程化項目化措施,建立攻堅臺賬,共同營造擔當作為、攻堅克難的強大氣場,決心為交出高質量發展滿意答卷、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一極兩中心”建設作出更大貢獻。市作風辦將各地各單位的攻堅事項分批次予以公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1.市委辦公室(1)攻模范機關之堅:努力實現有考核的爭優秀、有排名的爭第一、業務工作出經驗,打造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模范機關;(2)攻優質服務之堅:持續深化“查糾避”,優化辦公室高質量服務的方法和路徑,真正做到“經手即負全責、出手必是精品”;(3)攻干部提能之堅:堅持不懈開展“周四大講堂”,打造一支提筆能寫、遇事能辦、問策能對的黨辦隊伍;(4)攻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之堅:守住精文減會的硬杠杠,規范督查檢查考核,堅決防止文山會海反彈回潮。
2.市人大辦公室(1)制定出臺《襄陽市電動車管理條例》,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暢通,提升城市文明形象;(2)持之以恒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專項監督工作,為實現到2021年年底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不低于74%、空氣質量在全省排位達到中上游水平的目標打下堅實基礎;(3)做好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行為,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確保《襄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堅決貫徹執行全國人大常委會、省人大常委會決定,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落實落地。
3.市政府辦公室(1)提升精神區位,全體機關干部進一步弘揚亮劍精神,培育戰斗意志,爭當“三個表率”,建設模范機關;(2)夯實能力基礎,引導干部夯實公文寫作、調查研究、綜合協調、督辦落實、口頭表達等基本能力,爭當多面手,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業務骨干;(3)提高工作質效,實行辦文辦會辦事限時辦結制,做到“文不過夜、案無積卷”;大力推行閉環式工作法,形成有布置、有落實、有督促、有檢查、有結果的工作閉環,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4.市政協辦公室(1)攻“雙向發力”良性循環之堅,將凝聚共識融入建言資政,構建傳播共識機制,達到建言成果和思想收獲“雙豐收”;(2)攻“協商在一線”改革創新之堅,下沉工作重心,“面對面”傾聽民意、“零距離”團結各界,把人民政協制度優勢轉化為推動社會治理的具體實踐;(3)攻履職質量效率品質提升之堅,全程提升提案工作質效,打造“一委一品”特色品牌,全面增強專業化議政建言能力。
5.市紀委監委
(1)緊盯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的部門、領域、行業及其重點部位,聚焦“一把手”和關鍵崗位、重點環節,加大腐敗問題查處力度;
(2)緊盯脫貧攻堅和掃黑除惡決戰決勝,集中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緊盯黨員干部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聚焦“精致走賬”式公款吃喝、私車公養等“四風”隱形變異問題,始終保持嚴糾“四風”的凌厲攻勢,嚴防反彈回潮。
6.市委組織部
(1)深化“三安行動”,促進全市受疫情影響的流動黨員、退役軍人黨員、生活困難黨員和大學畢業生黨員穩崗就業;
(2)在全市建成10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園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提升“兩新”黨建工作質量;
(3)將本科生納入人才公寓保障范圍,增強人才競爭比較優勢。
7.市委宣傳部
(1)奪取全國文明城市桂冠;
(2)全市9個縣(市、區)全面完成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任務。
8.市委統戰部
建立健全基層統戰工作制度體系,在鄉鎮(街道)、村(社區)、開發區(園區)、高校、國有企事業單位統戰組織網絡實現全覆蓋,每個縣(市、區)、開發區(園區)分別培育1-2個創新項目。
9.市委政法委
(1)爭創全國第一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
(2)完成政法業務協同辦案平臺試點建設;
(3)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六清”行動。
10.市委政研室
(1)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建議》的起草任務;
(2)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力爭3篇調研成果轉化為市委決策;
(3)奮力推進改革攻堅,抓好社區治理改革等一批重大改革項目。
11.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1)壓實責任,切實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工作;(2)科學謀劃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思路和任務,編制完成“十四五”規劃綱要;(3)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制定實施《襄陽市個人信用積分(襄信分)管理辦法(試行)》;(4)加快推進襄常高鐵(襄荊段)項目建設。
12.市教育局(1)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規模,優化中小學校布局,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深入實施“雙培養工程”和“萬名名師培養計劃”,打造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2)加快推進湖北文理學院新校區建設,推動襄陽職業技術學院二期項目建設,推動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院教育示范區建設;(3)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有效遏制有償補課現象,規范教師從教行為。
13.市經濟和信息化局(1)推動“千名干部進千企”活動落實落地;(2)精準兌現落實各項惠企政策;(3)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及時收集并協調解決重點項目建設中的各類困難問題。
14.市公安局(1)實現人民群眾電信詐騙知曉率和被騙群眾中止付款率明顯提升,著力壓降發案,提升破案挽損效能,實現2020年現行命案全破目標;(2)確保“網上辦”、電子身份證、機動車注冊登記、出入境辦證服務等便民利民措施落實落地、取得實效。
15.市民政局
優化養老服務供給,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全市新增各類養老床位2000張;推動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融合發展,在全市布局100個具有示范功能的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
16.市財政局(1)落實疫情防控各項財政政策,依法組織征收,確保完成年度財政收入預期目標;(2)搶抓政策窗口期,策劃包裝項目,爭取中央和省資金規模較上年增長5%以上;(3)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全面落實好“三保”支出、疫情防控保障,為打贏三大攻堅戰提供財力保障,全年民生支出占比達75.5%以上。
17.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1)以綠滿襄陽再提升行動為統領,求增量,2020年全市完成植樹造林13.66萬畝;以強化森林資源管護為重點,守存量,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增幅高于省定0.15%的目標要求;(2)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確保2020年年底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規模不低于53.67萬公頃,生態保護紅線不低于1342.8平方公里;(3)助力城市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年底前完成中心城區47條城市道路、3座天橋、89個公廁以及市中醫醫院東津院區一期工程等公共服務設施工程方案審查、工程紅線等手續。
18.市生態環境局(1)中央和省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銷號;(2)開展水質提升強化攻堅,實施精準管控,推進滾河、蠻河、小清河流域水污染聯防聯控聯治。
19.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1)完成200個中心城區老舊小區的改造;(2)完成64條中心城區背街小巷的改造;(3)新建改造中心城區公園游園、口袋公園10個。
20.市城市管理執法委員會(1)扎實推進“廁所革命”,新建市區公廁70座;(2)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整治,深化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完善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收集、清運、處置體系;(3)持續開展“拆違風暴”,以市區建成區違建治理為重點,督導各城區、開發區制訂年度違法建設拆除計劃。市區拆違面積不低于20萬平方米。
21.市交通運輸局(1)加快推進高速公路建設:確保棗潛高速襄陽南段、老谷高速建成通車,繞城南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漢江特大橋實現主橋貫通,保神高速襄陽段年底前全線貫通,襄南高速開工建設;(2)完成公交都市創建:中心城區優化調整公交線路5條,開通3條中心城區至襄陽東站公交快線;市區新能源公交車輛占比達到80%。
22.市水利和湖泊局
(1)解決季節性缺水等問題,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飲水安全“四項指標”全部合格;
(2)決勝河道非法采砂整治專項戰役;
(3)解決水利項目建設遺留問題,完成經營性事業單位改革任務。
23.市農業農村局
(1)攻糧食產能穩定之堅,強化高產示范創建,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創建,持續鞏固百億斤糧食產能;
(2)攻特色產業發展之堅,持續推進“稻蝦共作”、襄茶產業、有機產業、現代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建立健全具有襄陽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3)攻農村改革深化之堅,探索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多種實現形式,建立規范高效的“三權”運行機制;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和經濟合作社、股份經濟合作社組建工作;抓好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提升工作;擴大農村綜合服務互助合作試點。
24.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1)推進健康襄陽建設,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模式,抓好國家精神衛生綜合管理試點,有效防控重大傳染病;
(2)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推進縣域醫共體、城市醫聯體建設并提質增效,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3)加快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打造一批省內領先、業內知名的臨床重點學科。
25.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1)扎實推進襄陽自貿片區“證照分離”全覆蓋,精簡涉企證照,優化涉及市場監管部門的行政審批流程,實現全程電子化審批;
(2)進一步壓縮企業開辦時間,搭建企業登記智能審批新型登記平臺;
(3)健全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雙隨機一公開”為載體、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線上線下協調互動的監管機制。
26.市政府扶貧開發辦公室
(1)8月底前,剩余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標準;12月底前,按照貧困人口脫貧程序完成“戶脫貧”驗收;
(2)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以及“不穩定脫貧戶”“邊緣戶”等兩類人員進行全覆蓋回頭看,找出短板弱項、建立問題清單、全面組織整改,5月底前完成整改。
責任編輯:汪曉璐
請輸入驗證碼